我們每人每年至少都會有一兩次不明原因的腹瀉和發(fā)燒,但大家常常對此不以為然,甚至簡單地歸類為“鬧肚子”。29日,自治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控專家說了,這有可能是食源性疾病,而導致食源性疾病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小小的微生物污染食物的后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些小到肉眼都看不見,卻在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微生物。
“食源性疾病就是食物受到污染引發(fā)的疾病,主要由細菌引發(fā),這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廣泛的衛(wèi)生問題。”自治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主任醫(yī)師陳興樂說,只是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約有90%的病例沒有報告。而在報告制度比較完善的美國,據(jù)統(tǒng)計每人每年至少發(fā)生1-2次食源性疾病。這是因為可能污染食物的細菌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家里的廚房、冰箱,外面的餐館廚師等等,很多意想不到的環(huán)節(jié),都會讓我們面對細菌的威脅。
副溶血性孤菌
疾控專家介紹,副溶血性孤菌是一種嗜鹽性細菌,天然存在于海水、沿海環(huán)境、海底沉積物和魚貝類等海產(chǎn)品中。它生命力頑強,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產(chǎn)品,根據(jù)廣西近幾年的監(jiān)測,被監(jiān)測的20%的海產(chǎn)品中副溶血性孤菌顯示為陽性。
任何人都可能食入被副溶血性孤菌污染的食物,但患病人群主要是青壯年。主要的病因是未經(jīng)燒熟的海產(chǎn)品或者其他被副溶血性孤菌污染的即食食品,發(fā)病的高發(fā)期是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9月。近年來它已經(jīng)躍居我國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致病因子榜首。平均一年,廣西都要發(fā)生兩起以上的副溶血性孤菌中毒事件。
副溶血性孤菌感染的平均潛伏期為15小時,最短1小時,最長4天。典型的感染疾病是急性胃腸炎,表現(xiàn)為嘔吐、頭痛、腹瀉和低熱等癥狀。盡管副溶血性孤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通常是有自限性的,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因搶救不及時而導致死亡。
沙門氏菌
它常常寄居在人和動物體內(nèi),特別是家禽、家畜及寵物腸道中。由于沙門氏菌不分解蛋白質(zhì),食物被其污染后表面看起來似乎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食用肉蛋奶等食品前應徹底加熱。
在沙門氏菌面前,身體好、抵抗力強等基本上都是浮云,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它擊倒,包括身體很棒的青壯年。沙門氏菌感染最常見的癥狀是胃腸炎,如嘔吐、腹瀉、腹痛,常見潛伏期為12-36小時,病程一般2-3天,重者可引起脫水、休克,部分患者可發(fā)展為敗血癥,多見于兒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動物是它們的優(yōu)良居所。健康人的咽喉、鼻腔、皮膚上常有它的蹤跡,傷口化膿感染處和上呼吸道感染者的鼻腔更是它的主要聚集地,上呼吸道感染者的鼻腔帶菌超過80%。常見的污染食品為蛋白質(zhì)或淀粉含量豐富的食品,如:奶和奶制品、肉和肉制品、糕點、剩飯等。
金黃色葡萄球菌本身的殺傷力有限,但如果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就可產(chǎn)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這種毒素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兇”,它耐熱性很強,普通的烹煮過程無法將其完全破壞?;颊咴跀z入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的食物后30分鐘至8小時內(nèi),會出現(xiàn)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癥狀,病程短,大部分患者通常1-2天可自行恢復。易感人群為兒童,且年齡越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越敏感。
致瀉性大腸桿菌
大家對致瀉性大腸桿菌并不陌生,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常見的污染食品為:肉和肉制品、奶和奶制品、蛋和蛋制品、蔬菜、水果和飲料等,工廠、學校的集體食堂是它最常見的“作案地點”,冷葷涼菜常常是它的藏身之處。
任何人都有可能因感染致瀉性大腸桿菌而生病,但老人和兒童更易感染,且感染后往往癥狀較重。致瀉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感染癥狀各個不相同,常見癥狀包括水樣便、腹痛、惡心、發(fā)熱、糞便中有少量粘液和血等,嬰幼兒多表現(xiàn)為2周以上的持續(xù)性腹瀉。
出自中國微生物菌種查詢網(wǎng) 摘自廣西新聞網(wǎng)